【中部文化五四特稿】传奇外交官张伟超

 传奇外交官张伟超

◆中部文化融媒体 特约作者  健哥

2021年的春天注定载入史册:在美国寒冷的阿拉斯加,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新闻发布会上,两国最高级别的外交官唇枪舌剑公开呛怼。72小时后中俄两国外长在风和日丽的广西桂林亲切会晤大秀友好……中美俄三个大国的冷暖关系引发了全球的热议,中国外交官成了真正意义上举世瞩目的网红,估计今年中国报考外交学院的人数会急剧暴增。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中国外交界的老前辈、先后出使过驻苏美两大国高级外交官的张伟超先生。



1995年春,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左四)、公使杨洁篪(左二)为张伟超举行欢送会

我与他的相识相知源于一段不解之缘:1995年11月4日,有关他和我访美的新闻报道及照片分别出现在美国媒体《世界日报》和《星岛日报》的同一版面上。10年后的同一天,即2005年11月4日,在湖南长沙国际动漫节的嘉宾席上我俩惊喜相逢。从此,他不仅成了我的忘年之交,而且还成了我民间外交活动的指导恩师。
  他由一个印尼华工子弟成长为我国一位部级公务员,他的人生的确很传奇也很励志。我通过对他本人的釆访,在此摘录整理几段以飨读者。

  (一)“周总理就是我的偶像!”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张伟超还只是个12岁的海外少年,他没有读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没想到哪天会回到祖国与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一起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没想到自己能亲历和见证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并用一代人的亲身经历去诠释“少年强则中国强”!
 


张伟超先生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大清帝国已是风雨飘摇,满目疮痍。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掠夺,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除了割地赔款,别无选择……即使有优秀的外交使节亦回天无力。中国百姓不堪重负,广东福建一带的贫苦人家被迫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去东南亚打工做苦力……这其中就有张伟超的祖辈。
  1937年,张伟超出生在印尼勿里洞一个锡矿华工家庭。直到“二战”结束,八岁的他才有机会上华语幼儿园。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从原来的中正小学转入新建的爱华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同样是华文学校,前者亲蒋,后者亲共。爱华学校的校训就是“爱我中华”,为此该校特聘了一些来自新中国的优秀教师,让孩子们在学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启蒙。有了中文基础,他们就可通过华文报刋及时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张伟超学会了《歌唱祖国》、《南泥湾》等革命歌曲,而且还成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会主席!
  1955年,中国政府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应邀率团出席了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宗主国参与的亚非盛会,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首次参加的重大国际会议。周总理在会上详细阐述了我国政府倡导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处……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认同和赞扬,成为了这次大会最后表决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的核心。周总理以其学识、风度、智慧和魅力成了这次盛会“最闪亮”的超级明星,更成了少年张伟超的心中偶像:“将来要是我也能像他一样当名中国外交官该多好啊!”

(二)离偶像的距离越来越近

1956年7月,张伟超初中毕业,同时也做出了自己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回到祖国去,建设新中国!临行前,他特地约同学到照相馆与五星红旗照了张合影。然后,与十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登上了一艘北上的荷兰邮轮,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为了以全新的面貌回国,有的女同学甚至把摘下的金银首饰直接扔进了大海……
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张伟超一行抵达香港。当在罗湖桥头看到国门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他不禁鼻子一酸热泪盈眶:祖国啊,您的游子回来啦!
  对于海外回归的赤子,中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做出了妥善安排:将他们先集中在广州补习学校进行统一培训,然后根据考试成绩再进行分配。张伟超门门功课优秀,被分到了周总理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该校要求学生以周恩来为楷模,刻苦学习,关心社会,自信务实,全面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的“五四”青年节,周恩来总理还为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亲笔信,……这些为张伟超日后的成长以及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十年代的中国,正流行着“苏联热”,已进入现代化的苏联及其小说、歌曲、电影等深深地吸引和影响着国人,特别是广大的年轻人。许多学校还鼓励学生与苏联的青少年通信交友。在南开,张伟超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在篮球场棒球场上经常能看到他矫健的身影……他在校运动会上还荣获过男子400米赛的冠军!这样的好学生,自然容易受到老师们的关注和青睐,其中就包括俄文老师于锡林先生:他是中苏混血儿,五官长相与俄国人无异。于老师为张伟超打下了扎实的俄语基础,也为张伟超高考选择学校和专业作出了明确的指导。
  1959年,张伟超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最大最牛的俄语系。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中苏关系自然也就成了我们国家当年最重要的外交关系。那时,我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都是苏联援建的。因此,党和国家对外语人才特别是俄语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视,还请来不少苏联专家在俄语系授课。外交部一直是周总理重点分管的部门,而北外又是外交官的摇篮,能够到这里深造,意味着自己离偶像又靠近了一大步。
  “少年要有偶像,青年要有梦想!”张伟超聊起这段时特有感慨:他爷爷父亲都是大字不识的矿工,在八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二,家庭条件之差可想而知。正是这偶像和梦想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张伟超祖籍广东揭阳,但此前从未回去过。他把北外当成了自己的家,下课后除了体育锻炼,他不在教室就会去泡图书馆、阅览室……他经常翻阅俄文报刋杂志,还先后读完了《母亲》、《复活》、《战争与和平》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俄文名著,这使他对遥远而陌生的苏联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也大大提升了他俄文的读写能力。五年的大学校园生活,让张伟超内外兼修更加优秀。
  1964年夏,他第一批被优先挑选到外交部。而他们俄语系最终只有两位同学被选派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张伟超就是其中之一。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职业外交官生涯。

(三)他见证了东方帝国的兴衰

张伟超前后三次被外交部派驻苏联的使领馆,在苏工作时间累积长达十年。
 


张伟超与他“北外”的同学们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成立于1922年12月30日,被誉为“东方帝国”,最强盛时与美国并称世界两大超级大国。
  中苏关系最友好的十年是1949年至1959年。他在北外学习期间两国关系已开始紧张。他最初到苏联工作时才二十多岁,实际上是外交官中的实习生小跟班,一切从使馆的最基层做起……他属牛,办起事来真有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出行甚至还有点“惊天动地”:     

  1964年他去莫斯科中国大使馆报到前,我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他1967年回国时,我国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其威力相当于当年美国投到日本广岛那枚原子弹的150多倍!这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外交人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史料解密,美国对中国最早释放信号示好缓和的时间正是在这颗氢弹引爆之后!

 


张伟超在驻莫斯科大使馆前合影

他第二次到苏联工作是1978年,而且一驻就是五年。四十不惑的他已成了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中坚力量,主要任务是研究分析中苏关系和中美苏之间的战略关系。期间,他经历过最紧张的时刻,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外陈兵百万,两国战事一触即发。“那是因为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我们日夜不停地在观察苏联方面的反应和动向,24小时内连续向北京发出了十几份紧急电报,报告苏方的动态以及使馆的判断。”对于这段往事,几十年后与我谈及时他仍记忆犹新。
  由于工作出色,五年之间他连升两级。1983年回国后被任命为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参赞兼苏联处处长,成为了一名资深的苏联问题专家。
  1989年,他出任中国驻列宁格勒总领事。中苏高层包括元首级的频频互访意味着两国关系日趋缓和,在双方的重大交流活动中,张伟超如影随行。
  列宁格勒的前身就是沙俄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此获得成功,这里成为了红色苏联的发源地。1924年列宁逝世后,该市更名为列宁格勒。这里有不少外国总领馆,苏联外交部在此还特设了常驻代表,可见其政治地位之重要。
  然而,此时在戈尔巴乔夫当政的苏联正经历着剧烈动荡。人们的思想混乱不堪,各种派别的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加上西方势力的强力渗透,游行集会此起彼伏。一直是苏共掌控的列宁格勒市长易主,换上了民选的无党派人士索布恰克。
  索布恰克原本是列宁格勒大学法学系的著名教授。他参加竞选时,就有不少学生弟子为他摇旗助威,其中就有日后名满天下的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他当上市长后旋即委任普京为该市的外事委员会主任,普京由此开始步入政坛。
  1991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应邀访苏。根据安排,中共代表团从莫斯科抵达列宁格勒的当天,市长亲自迎接并举行盛大欢迎酒会。
  有人担心,这位非共市长会不会在宴会上发表一些令中方尴尬的言论呢?张伟超表示:他与市长的私交不错,索布恰克还在当教授时就已成了他的座上宾。以他的了解,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出现。
  事实上,索布恰克很懂政治和外交,当晚他邀请的参会人员全部是苏共党员,他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令中方嘉宾备感亲切。此外,他还不失时机地当众夸奖了张伟超。
  索布恰克是个伯乐型的犹太人。与其说是俄罗斯选择了普京,还不如说是索布恰克第一个“相中”了普京。
  在张伟超离任的告别宴会上,索布恰克对张评价之高可堪称空前绝后。高尔恰科夫是十月革命前沙俄政府最后一任外交部长,之所以以他名字命名的勋章是俄罗斯外交部的最高荣誉,那是因为他的“弱国无外交”理论备受推崇。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外国人就是张伟超,而第一位获得该勋章的俄罗斯人则是普京总统。
  1991年6月张伟超荣调中国驻美国纽约大使衔总领事,成了我国外交史上第一也是唯一一位先后出使过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高级外交官。因为在张伟超离开列宁格勒仅仅两个月,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八一九”事件,导致“东方帝国”的完全崩塌。1991年的圣诞节,“不相信眼泪”的莫斯科人流下了眼泪……紧接着,列宁格勒全民投票,民意决定该市改回原名“圣彼得堡”,这标志着跨度70年的苏联时代彻底终结。
  张伟超成了苏联兴衰的目击者和见证人。

(四)美方的“下马威”

张伟超自从进了外交部后,基本上一直从事着对苏联的外交业务和国情研究,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有机会去美国任职,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且互为敌对的超级大国。其实,外交部最终能选择他还是经过了慎重考虑和全方位评估的:首先,他在超级大国苏联做过多年的外交官,业务娴熟经验丰富。其次,忠诚度高,综合素质好,头脑冷静,行事果断,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性。其三,他出生国外,对海外华侨很有感情。英文基础好,加之他还在泰国当过三年总领事,对华侨事务比较在行。最重要的是,他长期从事中美苏关系的战略研究,对美国的国情、历史、体制等已有相当的了解。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就是在中美建交和邓小平访美之后才打响的,表象是中越边境的军事冲突,实际上其背后是中美苏之间的政治博弈……张伟超和他的同事们对这三国的战略研究和判断为中央高层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非常专业而精准的参考。
  1991年夏,张伟超搭乘的国际航班经停阿拉斯加后直飞美国纽约……他在机上闭目养神时还在回味美国驻列宁格勒总领事给他的临别赠言:“祝贺你到纽约履新,那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同时又是最坏的地方。”
  其实,张伟超对纽约并不陌生。他在研究苏联时不可能不研究它的对手美国,而在研究美国时又不可能不重视纽约。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而纽约则是美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它不是美国首都却是国际政治中心,因为联合国总部在此,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派驻了外交官。美国的第一届总统华盛顿也是在此宣誓就职的。
  张伟超想到了纽约的“好”,自然也想到了它的“坏”。没料到,这“坏”居然会来得这么快。
  张伟超刚刚到任,真可谓连时差都还没来得及倒过来,美方就给了他个“下马威”:荷枪实弹的警员、税务官、检察官纷纷出动,一夜之间查抄了25家中资公司,而且还野蛮地“带走”了这些公司所有的文件和物品!
  作为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新当家,张伟超处变不惊沉着应对。他虽初来乍到,但他充分信任同事,放手发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了解真相,将材料汇总后召集大家冷静分析客观判断并在第一时间向国内如实汇报。他深知,此时此刻一份客观真实的报告对万里之外的北京有多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中央高层的判断和决策。“外事无小事,遇事多请示”,这是周总理早在五十年代就确定下来的一条外交工作纪律。
  此时的国际局势相当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我国的“经济制裁”虽有缓解但仍未解除,与此同时还到处煽风点火,大搞“颜色革命”。苏联面临解体,东欧发生剧变,全球社会主义国家正经历着“至暗时刻”……
  “查抄中资公司”看起来只是美方所谓的“正常执法”行动,但实际上是一起恶性外交事件。由于有了纽约总领馆客观而及时的报告,中国政府立即向美方提出了强烈抗议并作出了严正交涉。张伟超带领同事们根据北京的指示配合外交部对美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最终妥善地处理好了这一突发事件,被美方非法“带走”的东西也物还原主完璧归赵。张伟超一战成名,把美方给他的“下马威”变成了“回马枪”,而且还通过这个回合的实战迅速拉近了与同事们的距离,成了大家尊敬信赖的主心骨。

(五)“纽约沦陷啦!”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从中国大陆到美国留学移民探亲访友的人数逐年增多。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护照到期没有及时办理延期,有的护照遗失或严重损坏没及时申请补发或更换……这个问题不解决,会给他们在美学习、生活以及就业造成极大的不便和麻烦,有的甚至不敢出门,因为没有护照意味着没有合法身份。张伟超自己是归侨,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他召集侨务部门的同事作专项调研,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长期积压的护照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还深得侨胞和留学生们的好评。


拜会美国副总统戈尔

张伟超言传身教,鼓励同事们主动走出去,积极展开工作广泛交友。他亲自拜会了前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副总统戈尔、纽约市长丁金斯以及领区内10个州的州长和部分国会议员,走访了哈佛、耶鲁等重点名校及科研机构,广泛接触了贸易、金融、证券、银行、保险等业内精英及商界领袖,遍访了众多的华人社团和侨领,还登上了“小鹰号”航母……所到之处,“张大使”的名号不胫而走。张伟超走访后通常会邀请对方来总领馆作客,这样既加深了印象,更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两三年下来,他成了纽约外交圈中人缘极好朋友甚广的“牛人”。
 


拜会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如果说纽约是美国华人华侨聚集的大都市,那么唐人街(亦称中国城)则是他们的活动中心,因为在这里,中国话就是大家通用的“官方语言”。每逢10月10日,来自台湾的侨胞敲锣打鼓庆祝“双十”节,而来自中国大陸的侨胞却不屑一顾。看热闹的老外们一头雾水,原来这与中国历史有关。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那天,就意味着中华民国的终结。然而,次年爆发的朝鲜战争让败退台湾的蒋介石集团逃过一劫,凭借海峡天险维持着中华民国的存在。毛泽东与蒋介石虽是多年的对手,但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却是出奇的一致和默契。毛主席通过“解放台湾” 的战略口号向全世界不断宣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绝对主权,而蒋介石则用“反攻大陸”的口号回应台湾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公开对图谋搞“台独”的个人或组织进行坚决镇压。
 


在纽约华人华侨首次国庆大游行前的演讲

纽约中华公所历史悠久,长期受台湾当局的支持,和大陸侨社几乎没有往来。该机构的主要成员均来自台湾,但他们绝大多数坚决反对台独和维护祖国统一,在侨界很有影响。时任主席余保贤后来也成了张大使的好朋友。在张伟超看来,无论侨情多么复杂,只要认同一个中国,他愿求同存异广结善缘。
  祖国的强大让海内外同胞扬眉吐气,同时也激发了广大旅美侨胞们的爱国热情。他们认为,现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以及中美关系的不断改善,加之又符合美国政府一个中国的政策,完全可以搞一次轰轰烈烈的集会,让祖国的五星红旗名正言顺地在纽约街头率先飘扬起来!张伟超认为时机已成熟,但事关重大,必须谨慎周全。他经过与新老侨胞代表多次开会研讨,最后选择了一个最佳方案。
  1994年9月25日,纽约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华侨华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大集会。张大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国庆献词,然后宣布游行开始。鹤发童颜的老华侨扛着五星红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身着中华传统服饰的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一遍又一遍高唱着《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纽约街头成了欢乐的海洋,游行队伍中不仅有着各个年龄层次华人华侨,而且还有一些其他族裔的美国人。不少来自大陆的侨胞看着这盛大的场面和满街的五星红旗不禁激动万分喜极而泣……台湾媒体惊呼:“纽约沦陷啦”!          
  1994年10月1日,纽约中华公所首次在高高的旗杆上升起了五星红旗,众侨社纷纷效仿。
  1995春,张伟超奉命凯旋回国,出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继续着他人生的传奇。


张伟超先生与本文作者合影于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

          (尾声)        

以上是海外赤子张伟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故事。在釆访结束时,张伟超先生让我向广大读者们转达他的致意与祝福。他最后表示:“我们作为外交官受人尊敬和礼遇,不是因为我们个人有什么特别的魅力或过人之处,而是因为在我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健哥(TOM )于2021年5月4日
    中部文化融媒体 zhongbuwen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