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文化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湖南洞口|《鬼子来了有猎枪》剧本创作座谈会圆满举行

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文旅新篇

《鬼子来了有猎枪》剧本创作座谈会在湖南洞口圆满举行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长河交汇点上,一场肩负着传承红色文化与推动文旅发展双重使命的剧本创作座谈会,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5年5月20日上午10时,备受瞩目的微短剧《鬼子来了有猎枪》(又名《雪峰山・1945》)剧本创作座谈会,于洞口县桔城东路9号丽怡酒店盛大启幕。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各方对红色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热切期待。​
 


《鬼子来了有猎枪》(又名《雪峰山・1945》)剧本创作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堪称一场汇聚各界精英的跨领域文化盛宴。邵阳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血战雪峰》作者刘柏生,参战老兵、广东邵阳市政府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兼广东洞口县政府专家顾问组组长刘富权,邵阳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曾建斌等来自政府、参战老兵群体、媒体、文学及影视行业的嘉宾齐聚一堂,他们的身份如同璀璨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光芒。不同领域的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为座谈会带来了多元的经验与广阔的视野,一场关于红色剧本创作与文旅融合的思想碰撞一触即发。​
        随着中共洞口县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刘唐军宣布座谈会正式开始,这场承载使命的文化盛会缓缓拉开帷幕。刘唐军以专业且亲和的主持风格,热情洋溢地向在场众人依次介绍出席的领导和来宾,每一句介绍都饱含着对各方到来的诚挚欢迎,让现场氛围更显融洽。​
        紧接着,资深影视编导、全国知名公益人士,同时也是微短剧《鬼子来了有猎枪》创意人兼监制的邓星光走上讲台,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邓星光缓缓讲述起这个项目背后长达8年的漫长历程,从2017 年筹划的院线巨制《芷江!芷江!》,到2024 年在邵阳重新推动的《雪峰山・1945》,再到如今的《鬼子来了有猎枪》,一路走来,历经无数次的风雨与磨砺。最终,邓星光选定了以洞口县桐山瑶族同胞蓝春达带领 “猎枪自卫队” 英勇杀敌的真实故事为原型,匠心独运地采用微短剧这一新颖形式,试图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立体的小人物形象。通过展现平凡人物在抗战时期的非凡经历,以小见大,将那段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尘封已久的历史在现代影视艺术的演绎下重焕生机。​
        当讨论环节开启,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热烈非凡。与会人员纷纷踊跃发言,围绕剧本前期创作,从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且激烈的探讨。在历史真实性方面,众人引经据典,严谨细致地考证每一个情节,力求让剧本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于人物塑造,有人提出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刻画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谈及剧情冲突,大家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如何巧妙设置情节,增强故事的紧张感与吸引力;在文化融合上,众人积极建言献策,希望将雪峰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深度融入剧本之中,让文化底蕴成为剧本的灵魂。参战老兵刘富权结合自身烽火岁月的亲身经历,对剧中战斗场景的刻画提出了专业且细致入微的意见,那些曾经在战火中的点滴回忆,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剧本创作团队仿佛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深受启发。​
        作为项目重要负责人,洞口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戴伟建在致辞中,言辞恳切,目光中满是对项目的殷切期望。他着重强调,洞口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县委吴韬书记对该剧在洞口取景和拍摄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戴伟建坚定地表示,县委、县政府将全力支持项目推进,以微短剧《鬼子来了有猎枪》为起点,精心谋划微短剧系列开发。未来,要全力打造 “跟着微短剧游洞口” 这一全新文旅名片,借助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为洞口县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实现红色文化与地方旅游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邵阳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曾建斌作为联合出品单位代表,也郑重表态。他表示,邵阳市广播电视台将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的相关倡议与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媒体优势,调动各方资源,全力以赴组织和落实该剧的拍摄工作,为提升雪峰山文旅品牌影响力全力以赴,贡献媒体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微短剧《鬼子来了有猎枪》已顺利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同意拍摄备案许可(许可号:G44013932504401),这无疑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吃下了一颗 “定心丸”。在未来的创作与拍摄中,该剧将深度挖掘雪峰山文旅资源,以文化为纽带,将红色故事与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紧密结合,赋能产业发展,借助影视的强大传播力,全方位提升雪峰山文旅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此次座谈会的圆满举行,恰似为该剧的顺利拍摄搭建起了坚实的基石。接下来,创作团队将认真梳理、充分吸纳与会人员提出的宝贵建议,对剧本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优化完善,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打造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观赏性强的精品微短剧,向抗战胜利80周年献上一份厚重而真挚的文化大礼。(朝闻道)

 
责编|小文
审稿|大承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中部文化网  icic-gov.c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