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文化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瞿祥涛|​通过简牍读懂古代中国

​通过简牍读懂古代中国

中国文化报记者  瞿祥涛  

 
       在纸张未普遍作为书写材料以前,战国、秦汉直至东晋时期,简牍是书写的主要载体,深度参与并记载了中华文明的鲜活故事。眼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主办、11家文博单位参展的“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正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呈现了战国至东晋时期近千年的文明演进。
 
       步入展厅,如同走入中华文明的档案库。一枚枚或长或短的简牍,曾是律令、书信、账目,如今它们从沉睡中醒来,无声地诉说着“书于竹帛”的古老故事,等待今人的品读与破译。楚地出土的战国竹简,散发着飘逸的文化气质;秦代简牍展现秦法的严苛与细致,以及普通吏民的生活实态;汉代简牍构筑的立体生活图景,体现当时帝国腹地基层社会的运行……
 
       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罗恰介绍,本次展览以“时代为经、简牍为纬”,精选近230件(组)简牍文物,涵盖湖北曾侯乙墓竹简、云梦睡虎地秦简、荆州张家山汉简、湖南里耶秦简、甘肃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悬泉汉简、山东银雀山汉简等全国性珍品。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记载有数罪并罚、自首、立功等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内容。比如,普通盗窃超过百钱的,当以“刑为城旦”(一般指先施加肉刑然后服城旦役)论处;如果自首,处罚会轻一些。
 
       里耶秦简上的《九九表》,不仅证明秦人已熟练运用乘法,更出现了“二半而一”的分数记载,将中国分数概念的应用史定格在两千多年前。而在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二世诏书木牍上,那句“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不仅宣告了权力交替,其行文格式更开创了后世皇帝换行顶格书写的体例先河。更令人会心一笑的是,甘肃居延汉简中的一份《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清晰记录了27名官吏平摊1470钱接待费,这或许是华夏大地最早的“公务AA制”凭证。此外,湖南沅陵虎溪山汉简《美食方》记录了详细的烹饪方法,堪称古代版《舌尖上的中国》。
 
       本次展览突破了传统宏观叙事,突出“人”的活动。“从基层官吏越人14年的工作日志,到西域戍卒日常生活,再到三国吴许迪案等,他们的姓名、租税、病方、书信等,构成了国家运行的真实细节,还原了‘历史大多数’的呼吸与温度。”罗恰说。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在云梦睡虎地4号秦墓中出土的木牍家书,记载了“黑夫”和“惊”两兄弟问候家人、向家人报告自己在军队里缺衣少食的情况等内容。家书里面有一个高频词,那就是出现7次之多的“毋恙也”,意为“是否平安”。字里行间,反映了秦统一背景下战争的残酷和艰难,也可以感受到民众对安宁幸福生活的期许。
 
       三国吴简记载的许迪案,从案发到审结,前后达3年之久,案情复杂、参与官员众多,是透视三国东吴长沙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情状的绝佳案例。临湘侯国吏员许迪于嘉禾四年(235年)被揭发盗割军粮百余斛。初期审讯中,他认罪伏法,然而长沙督军都尉复核时他却突然翻供,声称未入库粮米系预留作搬运报酬,并指使其弟篡改账目混淆视听。此案遂致一波三折,长沙郡府相关曹司、中部督邮乃至长沙太守、郡丞,皆介入审讯,对案件重新核查,最终真相大白,许迪伏法认罪,被判斩首于市,妻儿没为奴,其母因年过八十,依法免于连坐。
 
       拨开尘封的时光,古人的笔触与心跳,在一枚枚简牍上跃跃如生。“‘简读’二字语带双关,既是阅读简牍,更是通过简牍读懂中国。”湖北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郭涛看来,本次展览将不同年代、不同出土地、不同题材的简牍汇聚到一起,促使学界进一步从整体上思考简牍的时代意义,并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报2025.11.17)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中部文化网  icic-gov.cn


相关阅读